近日,海太长江隧道项目迎来了重要的里程碑,宽10米、重230吨的“江海号”盾构机主驱动系统成功运抵施工现场。这一盾构机整机长约145米,总重约5000吨,最大开挖直径达16.64米,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最大直径盾构机。主驱动系统中的主轴被称为盾构机的“心脏”,它承担着盾构机在运转过程中的主要载荷,是刀盘驱动系统的核心关键部件。自2024年10月底在长沙下线后,“江海号”盾构机经历了拆解和分段运输,最终顺利抵达南通,标志着项目建设的进一步推进。
运输过程的挑战与成功
在运输过程中,针对主驱动这样的大型部件,项目组采用了水陆联运的方式,确保了运输的安全与高效。其他相对较小的部件则通过陆地运输。整个运输过程动用了车次和船次共计113次,展现了项目团队的协调能力和专业水平。随着主要部件的陆续运抵,盾构机的入地组装也即将展开,预计在2025年3月将开始在长江下进行超长距离的掘进施工。这一阶段的顺利推进将为海太长江隧道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。
清洁能源供电工程的创新
与此同时,海太长江隧道的清洁能源供电工程也取得了重要进展,风电项目成功并网,标志着全国首条“全生命周期”零碳隧道建设的实质性推进。海太长江隧道北接南通海门,南连苏州太仓、常熟,致力于在“建、管、养、运、服”全生命周期内实现零碳排放。通过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,极大限度地降低二氧化碳和污染物的排放,隧道在运营期间将通过清洁能源和污染处置等方式实现碳中和。
风光储一体化供电系统的应用
海太长江隧道创新性地采用了风、光、储一体化的清洁能源供电系统。作为主力电源的风电项目位于海门区江心沙农场内,装机容量达到9兆瓦,安装了两台单机容量为4.5兆瓦、叶轮直径191米的风力发电机组。所发电能将优先用于隧道的建设和运营,余电则并入江苏电网。目前,风电工程已顺利完成,后期建设的光伏项目也将为服务区等提供电力支持。储能系统则主要用于配合风电的使用,整个风光储项目预计年发电量约为2400万千瓦时,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相比,节约标煤9200吨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.4万吨、二氧化硫排放约720吨,展现了显著的生态环境和节能减排效益。
海太长江隧道项目的推进,不仅是技术的突破,更是对环保理念的践行,标志着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向绿色、可持续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。
- 海太长江隧道
- 盾构机
- 清洁能源
- 风电并网